产品觉醒:产品经理的视角与方法论 pdf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工作经验的汇集,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来对产品运营、行业和人生选择做一个全面的复盘,为读者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本书共7章,第1章介绍了产品经理应该具有的视角来分析和观察产品分析方法;第2章介绍了做产品时如何破局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第3章介绍了在做产品经理前先分析自己;第4章介绍了怎么来解决执行力的问题;第5章介绍了怎么做产品运营;第6章介绍了怎么让产品自我出发;第7章介绍了如何选择职场和事业,以及对人生发展的感悟。
本书适合互联网及产品职业,有一定职场经验的读者。本书也适合计划创业及创业初级阶段的创业者。
作者简介
判官,本名李泽澄。
资深产品经理,知名科技媒体作者,虎嗅2017年度作者,领英产品专家委员会成员。拥有超过14年的产品、管理、创业经验,曾就职于中电赛龙、中邮普泰、播思通讯、快手等多家业内优秀企业,现为北京帅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应邀在36氪、头条、脉脉、领英、知乎等网站开设专栏。
目录
目 录
第1 章 洞察:开启产品经理的视角1
1.1 认清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2
1.1.1 初中级产品经理的必备素质3
1.1.2 高级产品经理的必备素质3
1.2 建立自己的产品分析法5
1.3 学会辨别风口7
1.3.1 O2O 上门的价值超越节省的时间了吗9
1.3.2 上门服务的品质一般比不上到店服务9
1.3.3 上门服务相当于放弃了二次销售机会10
1.3.4 上门服务可以节省门店租金吗11
1.3.5 用低价培养用户习惯,你的用户画像会怎样11
1.4 抓住但不臆造用户需求13
1.4.1 滴滴的招数是什么13
1.4.2 共享经济都是伪需求吗 14
1.4.3 滴滴司机能挣钱吗15
1.5 认清自己以及自己的产品 17
1.5.1 手机行业是否值得外行来做18
1.5.2 雷军的机会和挑战19
1.5.3 做好手机的先决条件20
1.5.4 向左走的老罗和向右走的雷军20
1.5.5 小米和锤子,何去何从21
1.6 小心内容型产品的陷阱22
1.7 反向思考,产品中的价值误导设计27
1.7.1 第一类价值误导——“无限使用”27
1.7.2 第二类价值误导——“适用范围广”28
1.7.3 第三类价值误导——“第二杯半价”28
第2 章 破局:做产品时需要解决的问题31
2.1 发现巨头遗留的问题,寻找我们自己的机会.32
2.1.1 微信的产品定位和边界32
2.1.2 微信的“老龄化”是怎么造成的35
2.2 跟随消费升级,发现产品的升级机会36
2.3 做产品,知易行难39
2.4 找需求不等于杜撰需求42
2.5 做产品一定要考虑边界带来的挑战45
2.5.1 营运与非营运车辆的划分46
2.5.2 影响了相关企业的估值46
2.5.3 网约车平台和专车司机的出路何在49
2.6 直击用户需求的本质50
2.6.1 健身房这款产品利用了人性的弱点50
2.6.2 互联网产品能为用户做些什么52
2.7 “懒”才是第一生产力53
2.8 做产品,先认清互联网产品的分类56
第3 章 独创:出发前审视自己61
3.1 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需要有硬技能62
3.1.1 创业者需要的技能62
3.1.2 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63
3.2 创业前,先想清楚这3 个问题64
3.2.1 你想做什么事65
3.2.2 你想怎么做这件事66
3.2.3 为什么是你做这件事67
3.3 连赚钱都不会,你竟然想创业68
3.3.1 满足有能力为自己需求付出代价的人的需求70
3.3.2 赚想赚钱的人的钱71
3.4 寻找离钱近的生意72
3.5 想做先驱往往就是做先烈74
3.6 打造简单粗暴的产品79
3.7 产品场景与用户需求的真实案例81
3.8 创业时,App 是必要的吗?不如做个公众号和小程序83
3.9 远离低频和非标准需求的坑86
3.9.1 低频和非标准需求的作死之道87
3.9.2 拯救非标的几个方法88
第4 章 执行:创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91
4.1 了解你的用户需求92
4.2 试错: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94
4.3 面部识别:无意中站在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前列97
4.3.1 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进行性格测试97
4.3.2 身体特征的科学解释100
4.4 选择合伙人的5 个要点102
4.5 产品命名的要点与误区104
4.5.1 产品命名的四大要点104
4.5.2 产品命名误区106
4.6 将单一元素推向极致的创业思路107
4.7 提升的是用户真正需求的体验吗110
4.7.1 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重要110
4.7.2 把握提升用户体验的时间节点112
4.8 快速止损:苗头不对立即停下113
4.9 我看创业者116
4.9.1 创业者的常见分类116
4.9.2 三类人可以尝试创业117
4.10 我看投资人 118
第5 章 运营:不懂运营的产品经理不是好的创业者123
5.1 产品中的智商税124
5.2 有争议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吗126
5.2.1 产品设计的核心思路——服务于当下127
5.2.2 产品有争议是因为解决了用户痛点128
5.3 产品营销,可以试着学一下微商129
5.3.1 营销的三大思路130
5.3.2 营销手段的推陈出新131
5.4 玩转强势运营132
5.5 产品切忌频繁追风口135
5.6 线下运营应该选择K 策略还是r 策略139
5.7 警惕业务上轨道后的花样死法142
5.7.1 管理水平跟不上142
5.7.2 老员工跟不上公司的发展143
5.7.3 老板被企业的短期胜利冲昏了头脑144
5.8 眼睛只盯着钱,是赚不到大钱的144
第6 章 觉醒:让好产品自己说话147
6.1 建议支付宝做“附近的有钱人”功能148
6.1.1 支付宝与微信必有一战149
6.1.2 支付宝的社交化机会,在于以消费为场景的陌生人社交150
6.2 互联网行业的风口开始按天计算了152
6.2.1 投资人亲自出手,挑选代理人开战153
6.2.2 跟风的创业者和小团队悲剧了153
6.2.3 “BAT”系创业者的背景优势被抹平,新人乱拳
“打死”老师傅154
6.3 帮用户“杀”时间的生意155
6.4 付费社交,你的钱包准备好了吗157
6.4.1 “颜值即正义”157
6.4.2 付费社交产品的前世今生159
6.5 好产品,让女性主动买单161
6.5.1 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值得关注161
6.5.2 做好产品这四大特点,让用户主动买单162
6.6 百无一用是产品经理吗164
6.7 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触网指南166
第7 章 启示:职场与人生的进阶169
7.1 认清真相,了解自己170
7.2 警惕!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老板和企业173
7.2.1 反复强调的往往都是没有做好的174
7.2.2 商业活动中先做好商业价值再谈其他174
7.3 职业成就和学习成绩并不一一对应175
7.3.1 时间点因素176
7.3.2 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机会177
7.3.3 对于规则的理解178
7.4 选择:人生的单利和复利179
7.5 珍惜时间,因为它越来越有价值183
7.6 装也要装得更有素质185
7.7 你只要比别人稍微努力一点点就好187
7.8 在朋友圈里还能做自己吗189
7.9 会花钱才能赚钱190
7.10 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性194
感悟与笔记
读完之后,感觉的确不是产品经理一步一步照着学的书,而是在琐碎的事件中道出深刻的本义。像是一系列电影片花、一片片精彩剧情在眼前展开。看过的人会心一笑,没看过的人估计还是不了解剧情。这本书就是听一个行业老兵敞开心窝子的嬉笑怒骂,与推心置腹的感悟。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从产品经理基本能力到如何选择职业,以及人生道路。从选择什么样的点子切入产品,到公司上了一定规模后如何实现管理转型。翻开书的目录可以看到,大体上分为洞察、产品、用户、创业、运营、启示几个篇章谋篇。这种文集类的文章天然就不会局限于篇章题目。几乎每一章都会看到意外的内容。
这种意外还体现在作者独到的观点。这和市面上很多“编著”类型的书有很大区。作者认为,所有行业对于初级人员的素质要求几乎都是类似的。高级产品经理类似一个小型创业公司的CEO。如果这个公司只有一个产品,那么CEO就是产品经理了。其工作包括了解用户、洞悉趋势、找资源解决问题。
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行业大佬讲话。但事实上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佬往往只能讲那些最正确的部分。有的甚至是政治正确。而现实的残酷和猥琐,你是不会在大佬的讲话中听到的。而这样的信息可以从这些行业老兵的嘴里说出来。比如,产品要以用户体验为第一考虑要素,这几乎是政治正确的说法,而这这本书却告诉你:
• 产品是服务于核心任务的。当下的核心任务如果是营收,那么损害一部分用户体验就是必须的。
• 一些老用户使用体验越来越差,对产品越来越不满意,他们就是属于被抛弃的群体。他们的体验和声音就不应该被重视。总之,用户体验是要让位于产品价值的。
作者从事过手机、软件、互联网行业,打过工也当过合伙人。他对于产品分析能力的炼成有很深的感悟。书中透露了这个秘籍:2015年起不断针对知名产品发展进行分析和吐槽,骂着骂着就骂出水平了。那些被骂的产品今天有销声匿迹的,也有发展壮大的。回头来看这些信息,给我们提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看待移动互联网。
而对于产品的理解和体会,作者也愿意下本钱。为了分析网约车,他在每个平台注册,既当顾客,又当司机。虽然最终自己也认为这样的高成本体验是贬低了自己时间的价值,但书中对于网约车后排开零食框的场景描述很细致。只有将细节说了,才说明真正思考过。
这本书文风采用唠家常的方式,没有学院派艰涩的理论名词。但是其道理恰恰又符合当前主流的产品分析方法论。比如将“需求不仅仅是用户想要更要有支付能力”说成是“满足有能力为自己付出代价的人的需求”;而将2B类生意说成“赚想赚钱人的钱”。
治大国如烹小鲜。由于人性的本质是相通的,因此一个山大王管理一个山寨和CEO管理一个公司是有很多相通的。虽然山大王自己可能不知道,但其行为是复合商学院的管理原理的。因此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白了一些经典的方法论。
而对于那些有志于用创业来替代在公司打工不顺的“追风少年”,本书则直接给了两巴掌,外加一瓢凉水。描述这个问题则用了典型的“What, Why, How”的方法论。
What
书中提到伟大的产品往往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描述清楚。这让人想起百度的俞军曾以“百度该怎么做音乐”来筛选产品经理的应聘者。很多人提交了繁复的企划,只有一个人的回答简洁明了“搜得到、能下载”。俞军就选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百度的副总裁——李明远。
How
如何能做成。在纸上都说不清怎么能做成的事情肯定做不成。更进一步,严密推演能成的事情也不一定能成。这就是商业的残酷。
Why
一个生意能成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看人。虽然大家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现实中大家还是会选择有成功经验、背景靓丽的团队。为什么你能做成?一个回答是因为我曾经做成过,一个回答是我失败过,你会选择哪个,答案显而易见。
当然为了让这个道理逻辑严谨,不得不使用长句子,但是读起来却不是那么学院派。比如“所谓价值,是产品和服务摆上网后,传递和分发的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下降或者利润上升,或者由于参与者门槛降低带来的市场放大效应。”
作者在2013年做了一个依靠微博引流、QQ群转化的异性社交产品。相当于一个Lite版本的世纪佳缘。这类产品往往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地带,有点擦边球的意思。最终形成了产品“旅客”。因此这本书对于社交行业的分析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也让我们对社交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的彩蛋:未来的“马云”的真情感言
大家都喜欢引用马云、任正非的话来说明一个道理,而且也喜欢听。人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名人名言。而马云自己则坦言,在刚出道的时候对于行业的感悟总结出来后,借用了比尔盖茨的名头说出来,为的就是让接受的人多一些。昨天的马云知道,自己说出来可能没人听,但如果是比尔盖茨说的,听的人就会多很多。今天马云已经到了被人借用名声了的时候了,但是今天的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互联网素人,可能其中就有20年后的马云。而他们的感悟,对于看20年后的互联网可能更有价值。
事实上,像比尔盖茨以及今天的马云,他们的视角不大可能说出在行业产品执行层面的问题了。而书中一共罗列出的上百位业内小有名气的产品经理和管理者、创始人,他们的视角可能没有那么高,但是都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切身感悟。从另外的视角上增加了这本书的价值。随便举几个例子:
• 做2C产品不仅仅是理解需求,还需要深谙人性;做2B产品不仅仅是理解商业,而是要懂得行业。
• 产品经理,不仅仅要做到满足用户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商业利益、人性中找到平衡点,没有商业目的的用户需求,都是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商业利益可以是用户增长,也可以是eCPM,但在每个阶段核心目标有且只有一个。无利益不是做产品,而是做慈善。
• 产品经理的一大乐趣,是基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打造一款产品,投入市场,通过观察用户行为,收集第一手信息,调整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对未知永远好奇,对已知永远存疑。
京城暮秋,云天混茫,来去匆忙不眠不息的车流人流里,多少年轻人都在寻找着未来的轮廓。而读《产品觉醒》,就是听一位产品老兵聊说他对于未来的勾画。
会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G9kepYpXC-wFCQvH8QTCA
提取码: ****** 查看
成为本站VIP会员即可无限下载。 请先点击百度网盘,看资源是否还在,不在请点击链接通知站长补资源。
资源标签点击标签可查看对应分类的资源